—— 赚钱心理

确定效应:收益状态,落袋为安,不喜概率。 赌徒心理:本低收高,不顾概率,喜好赌博。 短视效应:效果立现,概率成功,试试再说。 反射效应:亏损状态,偏好风险,期望高收。 宜家效应:参与其中,自认付出,固执高估。(小米)

锚定效应:定锚抛锚,欺骗大脑,引非理性。 一种新饮料面世,如果它被放在货架上与我们目光平视的高度上,它的左边是可口可乐,右边是百氏可乐,那么,十有八九它的高价政策可能会被消费者接受。相反,如果它被放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与价格低廉的商品摆在一起,则即使质量超群,功能强大,也很难被判定为是一个好的产品。

心理账户:情感维系账户,意外所得账户,零钱账户,自我投资账户。 沉没成本:小额成本,为你付出,已经体验,无法挽回。

—— 心理规律

  1. 复杂思维

学会断舍离,将复杂的技术,隐藏在简单的产品后面。

  1. 晕轮效应

定义:在生活中,我们一旦对某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在看待他的其他品质时,也会倾向于带上相似的态度。即“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他的一切”。

产品中的应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小米。大家都知道小米手机的利润空间是很低的,而小米的核心策略就是通过手机聚集一批高忠诚度的“米粉”,米粉对小米的产品形成“价格厚道,质量上乘”的用户认知以后,小米再通过生态链产品及软件产品盈利,数据显示一个米粉购买小米商品(包括生态链)的件数是远远高于友商的,即做到了“薄利多销”。

  1. 首因效应

定义:也称最初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就是第一印象几乎决定了别人对你的总体印象。

产品中的应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拼多多。拼多多一开始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假货居多,所以即便是现在已经花了很大的力度去打假,依然有很多人因为假货拒绝使用拼多多,即便拼多多的东西真的很便宜实惠。这是因为用户已经形成了初始认知,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也是为什么京东一直宣传正品行货的理念来不断强化用户认知的原因。

  1. 登门槛效应

定义: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

产品中的应用:要设置合理的参与门槛,以方便目标用户参与,减少流失。当然也不是说参与门槛越低越好,比如一些优质的内容社区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肯定不能谁想发文章就可以乱发,肯定是要经过审核以保证内容的优质性。所以各位PM要根据自己的目标人群设置合理的参与门槛,如果是普适性活动,建议最开始的参与门槛一定要足够低,甚至连登录都可以不要,采用一键获取微信OpenID等方式替代登录。

  1. 巴纳姆效应

定义:巴纳姆效应认为人们总是特别容易相信一种对于自己的笼统描述。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但人们还是确信这就是自己真正的人格面貌。比如白羊座的人渴望一种稳定的社交关系,白羊座的人一听就觉得和自己很符合,但是仔细一想,谁不渴望一种稳定的社交关系呢?所以这个笼统描述是普适的。

产品中的应用:笔者认为主要是存在于用户调研中,用户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因此有经验的产品经理或者用研人员会客观地给用户一些发散性的提示,防止出现主观的引导而让用户误认为自己有这样的需求。而一些小白产品经理和用研人员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比如自己想做一个信息流的产品,就问用户:你是否有时候会觉得无聊,想看一些好玩有趣的事情打发时间?得到了用户肯定的回答之后,就觉得信息流产品是用户的痛点。但实际上这里的痛点是“用户有时候会觉得无聊”,信息流产品只是解决这个痛点的一个方式,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因为用户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1. 旁观者效应